太原市“文明城市好家风”总结展演活动在西山煤电举行
泪下如雨网
2025-04-05 20:45:24
孟子说:虽存乎人者,岂无仁义之心哉?其所以放弃良心者,亦犹斧斤之于木也……并引用孔子操则存,舍则亡的话以证明其说。
因此可以说,人是自然界内在价值和内在目的的实现原则。就是说,人,且只有人,才是实现天道的主体。
孔子的人性学说则与天道有关。儒家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这里。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爱物之说,但他的一系列言行已经说明了这一点。人是目的,不是工具,要把人当目的去对待,不能当作工具去使用。这又是孔子智慧中最值得重视的地方。
其实,仁不只是一种社会伦理,所谓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的黄金规则并不是仁的全部内容。人不是与自然界相对立的以自我意识为标志的主体,而是与自然界相统一的以仁心仁性为标志的主体。孔子批评宰我不守三年之丧说,女安则为之,并斥之为不仁。
但是,作为一种孝敬之心,难道能够丧失吗?现在当然用不着三年之丧,甚至用不着守孝,代之以现代的形式就可以了。情感冷漠、道德观念淡薄的人,即使是事业成功,充其量只能供给父母以物质享受,但不会有真正的孝。孝不仅是生活上的赡养,更是一种敬爱之情。很难设想,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,能有很好的道德素质。
过去妇女讲妇德,有其时代的内容,去掉具体的时代内容,回到人的本真的内在情感,那么,现代妇女同样有其妇德。父母、子女之间的真情的爱,是一种天赋德性,不只是动物式的母爱。
联合国正在进行文明对话,促进全球伦理的建设,儒家伦理已成为重要的对话内容。在过去的传统家庭里,儿子守在父母身边,妻子守在丈夫身边,不仅是一种天然的职责,而且是一种幸福。法家韩非把父子关系说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,这是一种极端现象,并不具有普遍性。在没有真正适合中国家庭认同的普遍价值观的情况下,人的欲望便奔腾而出,冲破一切堤坝,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不奇怪的,就如同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许多道德伦理失衡的现象一样。
安与不安正是有无孝心的标志。人的欲望是人性中不可缺少的东西,人要生存,要发展,不能没有欲望,儒家从来没有否定人的正当欲望,但是,要在正义和道德的原则下满足欲望。在社会的一切结构中,家庭结构是最稳固的。这场斗争所造成的创伤并没有完全消除,可能在新的条件下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。
性别上的区别丝毫不能说明德性上有什么不同。孔子说,三年无免于父母之怀,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。
由此亦可说明,真正的情爱是双方的。现在有些人,父母生前不孝敬,等到父母死后却大办丧事,有权有势者甚至圈地筑坟,车队簇拥,络绎不绝,连日宴席,以显示其能光宗耀祖。
这对于建立现代家庭伦理是至关重要的。孝敬父母,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,这是天即大自然赋予每个人的神圣的道德义务,正所谓天理人情,不可逃于天地之间,决不是纯粹私人的事情。做父母的不仅要教育孩子学习知识,还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。孝敬父母,决不影响子女的独立发展,比如现代社会,很少有父母阻止子女外出的现象,父母在,不远游这样的戒律已经自行消失了。事实是,只有开放,才能经风雨,见世面,才能有选择,有鉴别。儒家承认人与动物之间有一种连续性(这是它的伟大之处,由此建立了古代的生态哲学),但儒家更重视人之所以为人之性,也就是人类的道德情感。
当代的中国家庭,从结构到性质、作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,但基本要素并没有变,即家庭的基本的自然的构成关系——夫妻和子女关系并未改变。如同孟子所说,幼而知爱其亲,长而知敬其兄,并不需要特别的灌输与教育,是自然而然具有的,只要加以保护、培养就能够扩充。
那么,应当怎样建设伦理?儒家伦理对现代伦理的建设能有帮助吗?回答是肯定的。知识教育是重要的,但是,情感教育同样重要,甚至更重要,它关系到人的素质和人生道路,关系到分辨美丑、善恶的能力。
这倒不是说,开放得太多了,应该收住。这种现象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。
对男子来说,更需要去掉那种虚荣的大男子主义,这同大丈夫精神是两回事。各种低劣的作品充斥市场,泥沙俱下,滚滚而来,年轻人在没有正确价值指导的情况下,如饥似渴,全部接受。这决不是儒家孝道的精神,而是借着父母的牌位显示自己的荣耀。德性是一切伦理的基础,而人的德性首先是天即大自然赋予人的道德情感,在家庭关系中则是亲情。
但是,作为一个家庭,毕竟是一个社会单位,有相对的有限的自主性,家庭关系比起社会关系,又有其特殊性。家庭既是社会的基本单位,又是受社会制约的。
而在提倡这一传统道德的中国,恰恰没有这样的法律规定,在家庭关系中由于种种的原因,这一情感纽带也淡化了,甚至被扭曲了。在私欲横流的时代,有些人很容易丢失自己的良心,对父母做出伤天害理的事也能安心,而毫无不安之感。
这就是人之所以为贵者。在家庭教育中,不仅有言教,更重要的是身教,父母要以身作则。
亲情是一种真诚的爱,隐私权是纯粹私人的事,前者构成严肃的伦理关系,后者则是对个人权利的尊重。夫唱妇随式的传统的家庭模式应当被现代的男女平等、伙伴关系所代替,提倡妇女的地位和权利始终是需要的,更不用说在后现代女性主义到来之时(其实,中国文化与女性主义是不冲突的,而且有很多相似之处)。如果从家庭到社会,都放弃了情感教育、人文教育,那么,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些机械化、知识化的工具,而不是有人文素养的人才,其知识技能只能成为满足物质欲望的手段。在一个人的一生成长中,家庭教育起关键作用。
儒家教导说,学要为己,即培养自己的德性,哪怕不识字,也要堂堂正正做个人。现代家庭不能像古代那样,讲究一套礼仪,但内心的诚实与尊敬仍然是需要的,并且也要有相应的形式。
在现代社会,科学知识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,但不是唯一的。子女对父母的孝敬,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也是出于内心的真情实感。
问题在于,要重新反思,挖掘儒学中最深层而又具有永久价值的东西,而不是停留在历史层面上,继承一些过时了的形式。一个人喜欢红色或白色,这是私人之事。